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1篇
  免费   349篇
  国内免费   879篇
林业   110篇
农学   1301篇
基础科学   347篇
  1108篇
综合类   2331篇
农作物   760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167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30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37篇
  2020年   237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303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250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412篇
  2012年   374篇
  2011年   352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6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华东师范大学牧草选育研究课题组培育的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与天蓝偃麦草(Agropyron glaucum)远缘杂交的高度不育的后代再与通小麦回交,经七年选育现已获得育性恢复的一年生粮草兼用型饲革新品系,进行细胞学分裂时期的行为观察表明: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各个时期中,可见到染色体呈正常的分裂活动的分裂相。对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活动观察,证明该品系为稳定的整倍体。  相似文献   
992.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对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在成熟期无显著差异。2)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在水稻主要生育期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3)手插早稻的颖花数/叶面积、实粒数/叶面积和粒重/叶面积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17.7%、20.6%和10.0%,抛栽晚稻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29.1%、37.3%和12.1%。4)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叶片光合速率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5)分蘖期和齐穗期,水稻叶片气孔导度大小顺序为抛栽手插机插;成熟期,则表现为手插机插抛栽。6)水稻各个生育期,叶片蒸腾速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7)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抛栽最高,机插最低;抛栽和手插早稻分别比机插增产1 203.3~1 346.7和776.7~1 045.4kg/hm2,晚稻分别比机插增产2 128.7~2 212.2和1 574.2~1 603.9kg/hm2。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机插相比,抛栽和手插处理提高水稻粒叶比,改善源库关系,有利于改善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993.
小杂粮是宁夏南部山区传统优势作物,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化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受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所限,决定了该地区小杂粮产业化发展必然应走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发展高产稳产和旱作农业之路.以科技为依托,以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和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为突破口,才能促进宁夏旱地优势特色小杂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4.
小麦冠层光合器官不同时期对千粒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小麦冠层光合源叶和芒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千粒重的影响 ,比较分析了上部叶、芒在子粒形成过程中的贡献及补偿能力的大小 ,着重讨论了不同时期冠层光合器官中旗叶、芒、倒二叶、倒三叶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开花后小麦下部叶片光合功能衰退较快 ,冠层光合器官对千粒重起重要作用 ,其中旗叶作用最大 ,芒、倒二叶次之。  相似文献   
995.
设计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粒肥等 7个施氮期处理 ,研究其对“扬稻 6号”谷壳生长、谷粒充实及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不施肥相比 ,施用基肥有利于扬稻 6号谷壳增大 ;施用粒肥有利于谷粒充实 ;施用分蘖肥既可促进谷壳增大 ,又可促进谷粒充实 ,从而使粒重显著增加 ;施用促花肥、保花肥或在基肥的基础上过多施用穗粒肥 ,虽可增加籽粒的充实度 ,但使谷壳明显变短变窄 ,粒重比对照显著降低 ;粒重与谷壳的长度、宽度和投影面积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依次为 0 9396 、0 94 86 和 0 9894 ;粒重高低主要取决于谷壳的大小  相似文献   
996.
金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文章以金华市区近八年来与土地利用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金华市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金华市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以最优经济福利驱动和粮食安全驱动为主,并对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生产等相关问题作了些讨论。  相似文献   
997.
施氮叶龄期对中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不同叶龄期施氮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0号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容重、出粉率、千粒重、面筋含量、面团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断裂时间、弱化度等以基追比为5:5的处理优于基肥一次性施用的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均表现为基肥加后期追有处理最高,其次是基肥加前期追肥处理;容重、面团稳定时间、断裂时间、公差指数以3/0叶期追肥效果最优,千粒重、面团吸水率和面团形成时间则随施氮时期推迟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98.
在粮食单产预测中应用马尔柯夫链——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1~2006年共26年的统计资料为实例,用加权的马尔柯夫链模型预测和分析了吉林省未来粮食生产的丰欠年景。  相似文献   
999.
应用全国、31个省、6个典型地区和16个典型县的数据对粮食生产潜力短期预测的"趋势-波动模型"进行了系统性的验证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预测误差大小反映短期生产潜力的预测精度,预测误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达地区高产农田被大量占用和(或)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而短期内使粮食单产下降;(2)小趋势修正方法是"趋势-波动模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将大趋势预测不能包括的短期如气象因素、科技投入、社会因素等影响纳入预测中,提高预测精度;(3)就我国近些年来的实际情况而言,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短期生产潜力的波动越大;同样发达地区短期潜力存在增加-下降-回升阶段;(4)就短期生产潜力预测精度而言:国家级大于省级、省级大于地区级、地区级大于县级;不同省、不同地区、不同县之间预测精度差别比较大,这与境内气候的互补性和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Farmers account for yield and soil variability to optimize their production under mainly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using the technology of precision farming.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crop yield and crop yield development within arable fields is important for spatially variable management. Our aim was to classify landform units based on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and to identify their impact on biomass development. Yield components were measured by harvesting spring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in 1999, and winter rye (Secale cereale, L.) in 2000 and 2001, respectively, at 192 sampling points in a field in Saxony, Germany. The field was stratified into four landform units, i.e., shoulder, backslope, footslope and level. At each landform unit, a characteristic yield development could be observed. Spring barley grain yields were highest at the level positions with 6.7 t ha−1 and approximately 0.15 t ha−1 below that at shoulder and footslope positions in 1999. In 2000, winter rye harvest exhibited a reduction at backslope positions of around 0.2 t ha−1 as compared to the highest yield obtained again at level positions with 11.1 t ha−1. The distribution of winter rye grain yield across the different landforms was completely different in 2001 from that observed in 2000. Winter rye showed the highest yields at shoulder positions with 11.1 t ha−1, followed by the level position with 0.5 t ha−1 less grain yield. Different developments throughout the years were assumed to be due to soil water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management history. Generally, crop yield differences of up to 0.7 t ha−1 were found between landform elements with appropriat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spective seasonal weather conditions. Landform analysis proved to be helpful in explaining variation in grain yield within the field between different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